长度的测量 典例 1 如图所示,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,方法正确的是图 ________,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 2.72 cm、2.71 cm、2.62 cm、2.73 cm、2.72 cm,其中错误的数值是 ______ cm。 解析: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,应将刻度尺有刻度的边与待测物体的边平行,并贴近待测物体,不能斜放,由此可知,图甲的测量方法正确。同一物体的长度的准确值是相同的,不同的是估读值因人而异,因为五个数值中,四个准确值为 2.7 cm,只有一个是 2.6 cm,所以 2.62 cm 是错误的。 答案:甲 2.62
典例 2 测量木板的长度,下图中正确的是( )。
误差与错误 典例 某同学在课本的不同位置测得课本的宽度值分别为 12.89 cm、12.88 cm、12.87 cm、12.87 cm,那么课本的宽度应该是( )。 A. 12.89 cm B. 12.88 cmC. 12.87 cm D. 12.8775 cm 解析: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。在求平均值时要计算到分度值的下两位,通过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,使结果仍与测量所 得的位数相同。记录值要能反映出刻度尺的分度值。所以 12.89 cm+12.88 cm+12.87 cm+12.87 cm=51.51 cm 答案:B
典例 某同学用一把分度值为 1 mm 的直尺先后测量同一木块的厚度,其结果分别是 3.12 cm、3.14 cm、 3.12 cm。下列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( )。A. 3.12 cm B. 3.1267 cmC. 3.13 cm D. 3.14 cm解析:最接近真实值的应该是三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,且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应与测量值相同。
答案:C 1. 化曲为直法 将无伸缩性的软线与待测曲线重合,然后把软线拉直,再用刻度尺进行测量。 2. 滚轮法 用一已知周长的滚 轮在待测的较长直线或曲线上滚动,记 下滚动的圈数,则待 测线的长度为圈数x滚轮周长。 3. 累积法 测出多个相同的物体的总长度再除以个数 即可。例如,测细金属丝的直径,就可以把 细金属丝在铅笔上紧绕 n 圈,用刻度尺测得总宽度为 L,则细金属丝的直径 d=L/n。 4. 等量代换法 适用于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的规则几何体的某些长度,如圆锥的高、球体的直径。根据几何上等量代换知识,利用辅助工具配合进行测量。 5. 平移法 将待测物体的长度,用刻度尺上相应的长度替 代。例如,测量硬币的直径,可以利用直角三角 板将硬币的直径平移到刻度尺上进行测量。
典例 小明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定硬币的直径,测得 1 枚硬币的直径是 ______ cm。 解析:从题图可以看出,长度是从 5.00 cm 到 7.50 cm,故直径为两数值之差,即 2.50 cm。 答案:2.50
运动的描述 典例 (广东中考)坐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的乘客,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( )。 A.火车车厢 B.铁轨 C.迎面开来的火车 D.车厢里走动的乘务员 解析:火车行驶过程中,乘客相对车厢来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,所以是相对静止的,故选 A 项。 答案:A
典例 关于机械运动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)。 A. 空气的流动不属于机械运动 B. 运动路线是直的,运动路程是不变的,这样的运动才是机械运动 C. 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就是运动,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 D.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,离开了参照物就失去了意义 解析: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,物体包括固态、液态和气态的所有物体,只要满足机械运动的定义,都属于机械运动。位置变化的路线不一定都是直的,而且物体的运动具有相对性,描述任何物体的运动都要选定标准,即选定参照物才有意义, D 选项正确。 答案:D
典例 “满眼风波多闪烁,看山恰似走来迎,仔细看山山不动,是船行。”其中“看山恰似走来迎”和“是 船行”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( )。 A. 船和山 B. 山和船 C. 地面和山 D. 河岸和流水 解析:船在水中运动,当以船为参照物时,山是运动的。当以山为参照物时,船是运动的。应选 A。
答案:A *总之,不选定参照物,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判断,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或静止的毫无 意义。
运动的快慢 典例 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( )。 A. 经过的路程越长,速度越大月. B. 所用的时间越少,速度越大 C.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. 20 km/h 大于 15 m/s 的速度 解析: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,所以 C 正确。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,A 选项忽略了 时间,B 选项忽略了路程,所以都不正确。速度是有单位的物理量,要想进行比较,必须把两个数据的 单位统一才能比较,即 15 m/s=15x3.6 km/h=54 km/h, 故 D 项错误。 答案:C
典例 甲、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,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( )。 A. 如果甲物体运动的路程比乙物体大,则甲物体的运动速度比乙物体大 B. 如果乙物体运动时间比甲物体短,则乙物体的速度比甲物体大 C. 如果甲、乙两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,甲物体所用的时间短,则甲物体的速度大 D. 如果在运动过程中乙物体在甲物体前,则乙物体的速度比甲物体大 解析:速度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,速度的大小由通 过的路程和所需时间所决定,只根据路程大小或时 间长短无法确定速度的大小。因此,比较两个物体速度的大小,必须取相同的路程,比较所用时间的 长短;或取相等的时间,比较通过路程的大小。 答案:C 典例 下列四个选项中,平均速度最大的是( )。 A. 航模飞行器以 11 m/s 的速度飞行 B. 汽车以 50 km/h 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C. 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 10 s 跑完全程 D. 从 30 m 高处竖直下落到地面的物体用了 2.5 s 解析:A 选项中的平均速度等于 39.6 km/h,C 选项中的平均速度等于 36 km/h,D 选项中的平均速度等于 43.2 km/h,所以 B 选项中的平均速度最大。 答案:B
典例 (广东中考)甲、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, 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。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,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( )。
火车过桥(隧道)问题的解法 对火车过隧道问题,以火车头进入隧道开始算起,直到火车尾离开隧道才叫火车通过了隧道,所 以火车通过隧道经过的路程应该等于隧道长度与车身长度的和,对火车过桥问题也类似,火车通过 桥经过的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。故对于本身有长度 的物体过桥(隧道)问题小结如下:物体通过的路程 等于桥(隧道)长与物体本身长度的和。
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 典例 如图所示,在“测量平均速度”的实验中,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(长 120.0 cm,底端有金 属挡板)、小车(长 15.0 cm)、停表、木块。 (1)实验时保持斜面倾角较小,这是为了 ________。 (2)斜面倾角不变时,小车由静止释放,小车通过的 路程越长,其平均速度越 ______(选填“大”或 “小”);小车由静止释放,通过相同路程,斜面的倾角越大,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______(选填“大”或“小”) 解析: (1)使斜面的倾角小一些,目的是减小测量时间 时造成的误差。 (2)小车由静止释放下滑过程中,速度越来越大,所以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,其平均速度越 大;斜面的倾角越大,小车运动得越快,其平均速度越大。 答案:(1)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(2)大 大
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及误差分析 典例 “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”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,小车从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,则 (1)该实验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________。 (2)实验中使用电子表进行计时,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,则会使所测 AB 段的平均速度偏 ______(选填“大”或“小”)。 (3)斜面底部用金属片挡住,其目的是 __________。
|